2023-06-23 21:30:42 来源 : 哔哩哔哩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讲一下逻辑学。
我们今天要讲逻辑学的存在论,就我之前是从本质论开始讲的,然后我今天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要从本质论开始讲,然后我要说明一下本质论和《精神现象学》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说明的话,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之前讲过的内容。
(相关资料图)
我们要先看一下本质论。整个本质论我讲的一个重点,你们可以看到是整个第一部分现象,然后是反思,最后部分现实。这些还有一点没有讲完,但是你们自己也可以看到整个内在的逻辑,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要看到本质论的一个关键,其实在于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分,但是这样的区分其实并不是黑格尔真正要依据的(就说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外在的,它的区分一开始就已经通过反思被消解掉了)。但是这里我们要理解所谓的对区分的消解,并不是指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分不存在了,而是指这样的区分变成了本质内在的区分——就是说非本质的东西,它不是和本质外在的一个联系,好像就是这里我可以说有一个本质,那里有一个非本质。
所以黑格尔上的批判其实同时指向了传统形而上学,也就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经验形而上学、与近代形而上学和康德哲学。在《小逻辑》里,黑格尔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里,其实同时批判了经验的形而上学,近代的形而上学和康德哲学:经验和近代形而上学是缺乏反思的,但是其实他们已经在通过反思进行区分了(因为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或旧形而上学的认识方式,实际上是独断的)——通过随便的来提取了一个表象当中的谓语词、用来规定主词这样的一个规定方式就是知性的规定方式,而这样一种知性的规定方式其实已经假定了事物现成的作为一个基底是有本质性的;然后我们随意的从经验从表象那里选一些谓词,好像就能规定本质。
而康德哲学它虽然已经要对我们的认识进行反思(因此是一种先验的认识方式了)。但是他这样的反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思维,而是仍然依据一种表象的认知方式。
所以我们会看到,其实黑格尔他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于传统形而上学和康德哲学的反思是一种表象性的反思——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外在反思。这样一种外在反思的关键就在于认为对象是现成的:对象这里请注意,这是表象对象,也就是好像就是在意识对面的在表象对面的那一个对象。
对象的现成性是在传统形而上学和康德哲学那里都有的,因为现成对象导致了我们的认识和对象必须要有关系,但好像又可以没有关系,就是说按《精神现象学》导言的看法,对象既是与我们的表象相关的,他同时又被设定在了和我们认识的关系之外——也就是说对象他同时是自在的,可他自在的方面好像和为了我们认识的方面是不相干的。
正是这样一种表象性的认知方式,决定了我们谈论近代传统形而上学上去和谈论康德哲学时候,我们谈的实际上是一种外在反思方式。就我们的认识好像在一边,然后对象它作为现象是为了我们的,那它的本质和我们是不相关的,是自在的。
你们把这《精神现象学》导言里面关于这样的自在,和为了我们的区分和整个本质论一开始关于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分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批判整个表象性的认知方式。
所以我们会看到本质论一开始,它其实通过消解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分,指出这非本质的东西没有和本质在一个外在的关系里,好像本质它是一个自在,然后非本质的既是和这样的自在有关的,但是它又是和自在隔绝的——它通过把这样的一个外在区分消解为内在的区分,就是本质自己把自己区分成映象;而且它作为这样的区分活动,就是把自己转变成映象的一个运动,我们就达到了反思的立场。这样的反思它作为一个活动,它不再是一种现成的静态的外在反思,而是整个进行规定的反思。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从本质论开始,因为你会看到从本质论开始的话,可以和《精神现象学》建立起这样一个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理解整个《精神现象学》它的每一个意识形态都是和一个现成对象关联在一起的,这对象好像是被给予的。
这里我们要注意所谓的对象的被给予性——或者说一个现成的对象,不一定就指的是一种被给予我们认识的对象,它还可以指我们的认知态度本身是现成的。所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他为什么始终会批判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世界形态,而且你会发现哪怕到精神那里意识仍然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就是因为整个《精神现象学》的思维方式都是这样一个表象的和现成的对象关联的思维方式,而没有达到一种真正的绝对反思的这样一种把反思作为活动来加以理解,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来内在理解活动的思维方式。
所以《精神现象学》它的展示方式,就是要不断的从仿佛是被给予的一个对象,无论这对象是指的一种现成的被给予性:
比如说感性确定性那里的一个直接性或者知觉那里的一个感知物,还是一种观念论的立场;
比如说理性那里“一切实在性都是理性本身”——那理性的这样一个态度,其实是把理性本身当成了一个现成的立场。
所以黑格尔他对对象性意识或者说对表象的批判,实际上批判的就是一种现成的思维方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是表象——它始终已经假定了,有一个东西在表象的外部是超越表象的,而这样一个超越表象外部的这样一个对象,它其实就和表象的内在性构成了一个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分,所以整个本质论它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分,最后其实达到了一个最高点,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在内外对比这里有一个超感性世界和一个现象世界的对立,作为现实的第一部分的绝对者——他其实内在批判了所有两个世界区分的内和外的对立——这里你把感性还是超感性的事情内与外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它就是同一个表象的认知方式,而这也是《精神现象学》主导的在绝对者以前的有限的认知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现象学》它只是一个导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形而上学的逻辑学,逻辑学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逻辑学它作为真正的形而上学,它已经内在承载了《精神现象学》那样一个导论的功能——逻辑学整个客观逻辑,也就是有论和本质论,其实就已经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评。
比如说,有论,我们是把现成的当成只能被接受的这样一个规定来理解,然后我们的整个逻辑学其实是要看到这样一个规定性是如何内在消解的——无论他是以存在论的或有论的那样一个过渡的方式把自己消解了,还是在本质论里他陷入到一种关系性的对立和矛盾里面然后把自己消解掉。我们最后会看到整个有论和本质论讲的这样一种有限规定的消解,它不只是一种纯然的虚无。
所以绝对者部分它就构成了一个方法论的转折点,因为在绝对者这里,我们才会看到有限规定的消解同时就是绝对者的自身展示;而这样一种展示,最后会在绝对的自身关系那里被揭示成一种概念性的活动。
所以这里整个客观逻辑也就是有论和本质论,其实也就对应了《精神现象学》要把一切对象重新解释成是精神自身的那样一个活动性,而活动性不再是处在一种表象性的认知方式里面的精神,而是概念,也就是绝对知识。这是《精神现象学》和整个《逻辑学》,尤其是和本质论的一个对应关系。
标签: